【考述】
新版《当涂县志》附录二《丹阳湖变迁》云:“丹阳湖简称丹湖,因秦置丹阳县而得名。先秦时为薮泽,古中江由泽所经,即沟通吴楚的‘中江出(芜湖县)西南,东至阳羡(今江苏省宜兴县南)入海’(《汉书·地理志》)。迨两汉时中江淤塞,湖泊才逐渐定型,最大湖面3000平方公里,形成皖南山洪的汇集之区,长江西水东流入震泽的通道。今丹阳、石臼、固城、南漪四湖以及当涂、宣城、芜湖、溧水、高淳等县沿湖圩区,原均属古丹阳湖地。”“当中江因淤塞排泄不畅,丹阳湖夏秋一片汪洋,冬春则露滩。随着生齿日繁,尤其军屯兴起,沿湖滩地由零星围垦发展为连片圩区。丹阳湖筑圩肇自三国,唐宋为鼎盛期。因屡经围垦,使古丹阳湖成为丹阳、石臼、固城、南漪四湖。”
唐《元和郡县志》云:“丹阳湖,在(当涂)县东七十九里。周三百余里,与溧水县分湖为界。”所说的丹阳湖显然是指上述分解后的小丹阳湖。李白《姑熟十咏·丹阳湖》所写,大约也只如此。以后由于泥沙的不断淤积和围垦,至1949年小丹阳湖水面如带,只剩下161平方公里的水面(南北长25公里,东西宽6公里)。
1966年成立了丹阳湖军垦农场,围垦丹阳湖20平方公里。1969年因血吸虫病的危害,又围湖造田47平方公里。1970年江苏省高淳县又围垦丹阳湖10平方公里。1971年以后又围垦21平方公里。加上零星围垦,目前丹阳湖只剩下一条运粮河道,南通水阳江,北通姑溪河(即姑孰溪)。丹阳湖名与实俱已不存。而南漪、固城、石臼三湖仍存。
【备考】
《元和郡县志 》:丹阳湖,在(当涂)县东七十九里。周迴三百余里,与溧水县分湖为界。
《六朝事迹类编》:《图经》云:(丹阳湖)在溧水县西八十里,与太平州当涂县分界。昔唐李白尝游此湖,酷爱其景,乃张帆载酒,纵意往来而作诗曰:“湖与元气连,风波浩难止。”
《舆地纪胜》:丹阳湖,在当涂县东南六十九里。杜预注《春秋》:宣城县西南有桐水,出白石山,西北入丹阳是也。李白诗:(诗为《姑熟十咏·丹阳湖》,从略。)
《景定建康志》:丹阳湖在溧水县西七十里,周一百九十五里,深三丈。湖中流与太平州当涂县分界。……李白尝游此湖,酷爱其景,乃张帆载酒,纵意往来。有“湖与元气连,风波浩难止。天外贾客归,云间片帆起”之句。
明嘉靖《太平府志》:丹阳湖,在府城东南,跨多福、黄池、积善、湖阳等乡,而徽、池、宁国、广德诸州邻于本府者,皆与湖心为界。东北七十五里,南北九十里,实太平之巨浸也。李白诗云:(《姑熟十咏·丹阳湖》,从略。)
《太明一统志》太平府:丹阳湖,在府城东南七十里,亦名路西湖。湖周三百余里,当涂与溧水湖中为界。李白诗云:(《姑熟十咏·丹阳湖》,从略。)
清康熙《太平府志》:丹阳湖在府城东南,跨多福、黄池、积善、湖阳等乡,徽、池、宁国、广德诸郡之水汇之。与江宁之高淳、溧水皆以湖心为界。东西七十五里,南北九十里。
[来源:https://www.shicidaquan.com/libai/lb/201208/6795.html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