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考述】
白纻山位于当涂县城东2.5公里,姑溪河北岸,高123米。原名楚山,想是越灭吴、楚又灭越后以名。楚吞越地,何以独名此山为楚山?史籍未载。不过直至清康熙年间,官方仍说“郡治龙脉胎息于此。”可见古人对此山的看重。
楚山改名白纻山,当与东晋大司马桓温镇姑熟时,常在此山观赏“白歌舞”有关。白纻舞“起于吴,孙皓时作”,原是与吴地农作物纻麻有关的民间乐舞。纻麻经用木棒“捣”过后颜色变白,纻麻布(即夏布)过浆后制成衣裳,再经“捣衣”,不仅愈白,而且也愈软。著这种白色纻麻衣裳歌唱跳舞,叫白纻舞。姑熟自古产纻麻,“其女多事纺织”,故而白纻歌舞可得流传。白纻歌舞最初虽为田野之作,但很快便为乐官采用并进行加工提高,成为士大夫宴会上更具吸引力的女伎乐舞。以致当时的帝王也大加赏悦。例如东晋初,明帝司马绍制作的《白纻舞大雅》前四句云:“在心曰志发言诗,声成于文被管丝。手舞足蹈欣泰时,移风易俗王化基。”将白纻歌舞列为教化的礼乐。南朝宋代的南平王刘制作的白纻歌辞曰:“仙仙徐动何盈盈,玉腕俱凝若云行。佳人举袖耀青娥,掺掺擢手映仙罗。状似明月泛云河,体如轻风动流波。”对白纻舞的舞姿极尽赞美之辞。白纻歌辞流传下来的不多,较为著名的均收集在《乐府诗集》中,有《白纻歌诗》云:
轻躯徐起何洋洋,高举两手白鹄翔。
宛若龙转乍低昂,凝停善睐容仪光。
如推若引留且行,随世而变诚无方。
舞以尽神安可忘,宋世方唱乐未央。
质如轻云色如银,爱之遗谁赠佳人。
制以为袍馀作巾,袍以光躯巾拂尘。
清歌徐舞降祗神,回坐欢乐胡可陈。
诗中说舞女身着“质如轻云色如银”的白纻衣,身躯光洁照人,舞姿极为优美。对身姿、双手、眼睛、脚步一一刻画,充满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。这首诗歌在《宋书·乐志四》中有载,列为白纻舞歌诗首篇,不过通篇上下两句对换。说明当时对此诗歌流传着两种唱法。
桓温于晋哀帝兴宁二年(364)移镇姑熟,在姑熟居住十年后去世。在此期间,桓温多次招集名士和幕僚在白纻山宴乐观赏白纻歌舞。清康熙《太平府志》云:白纻山椒有桓公井、饮马泉、挂袍石诸迹,孝武帝狩猎处。东脊之[土幻] 有兴国院基。经实地考察,白纻山顶虽平阔,但桓温总不至于举行露天宴集和露天白纻歌舞盛会,当建有堂馆之类设施,南朝兴国院则可能是东晋桓温所建堂馆的遗迹,只是方志未详而已。
白纻山昔时尚有四望亭、卧仙柘、齐云亭等建筑,今俱不存。旧时还有大松七株,数里外即可望见,“白纻松风”为姑孰八景之一。明代祖隽《姑孰八景赋》称:“白纻奇峰,万松潇洒。气迫半窗,阴森长夏。清飙一集,凉生亭榭。”
【备考】
《太平御览》:白纻山,在当涂县东五里,按《寰宇记》名楚山。桓温领伎游山,奏乐好为白纻歌,故名。
《舆地纪胜》:(同《太平御览》)
明嘉靖《太平府志》:白纻山,在府城石城乡,本名楚山。晋桓温携妓游山奏乐,好为白纻歌,因名。山椒旧有四望、齐云二亭。宋王安石诗:“白纻众山顶,江湖下萦带。浮云卷晴明,可见九州外。登临信地险,俯仰知天大。”
清康熙《太平府志》:白纻山,在郡治东五里,高一百二十丈,周十五里,本名楚山。晋桓温携妓游此,歌白纻词,故名。山椒有桓公井、饮马泉、挂袍石诸迹,亦宋孝武狩处。山巅大松七株,亭亭霄际,数十里即望见之,今废。旧称“白松风”,以此。兴国院在峡中,登其顶,分三脊。东脊之[土幻]为院基,西脊过脉为景山,北脊蜿蜒趋下,起伏顿挫达城外,郡治龙脉胎息于此。
[来源:https://www.shicidaquan.com/libai/lb/201208/6792.html ]